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請從樂生開始
陽明大學 王增勇
(2007.3.19.拜會蘇貞昌行政院長發演稿)

樂生院民的照顧揭示老年照顧應是公民權利、不該是施捨
執意拆除樂生院的官員總是說,政府已完成新的醫療大樓做為安置之用,少數樂生院民為何要留在破舊的四合院裡?這些院民為何拒絕國家的好意?於是種種惡意揣測浮現,「院民已成刁民,要藉此向國家勒索更多賠償?」。在判斷新醫療大樓不符合老人需要之前,我們需要瞭解老年院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在實地看過兩者之後,我才充分理解為何院民告訴我:「我們是搬『家』,不是住院!」在與世隔絕六十年之後,樂生院已經不只是遮風避雨的房子而已,更是這些老年院民個人生命記憶、情感聯繫與展現個人自主的社會場域。參觀現有院民居住環境的人,都會對於院民在屋外美麗茂盛的盆栽、屋內桌上滿是院民重要回憶的照片以及苦心蒐集來的收藏品,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花草與照片,是院民自由展現屬於自己對生命的詮釋,充分享有對自我生活自主性的個人空間。三合院中庭以及院區內隨處可見聊天聚所,這群同處一隅的痲瘋病人已經發展出相互支持、彼此互助的生命共同體,是他們享受人際支持的鄰里空間。園區內的佛堂、果園、魚池、雜貨店是居民自立建立的活動空間。對生命中有意義的人、事、物都在他們隨手可得之處。這些院民長久經營的情感以及屬於個人的歷史記憶,才是構成目前樂生院區之所以為家的要素。雖然一個被終身隔絕社會的癩病病人,這一生有著太多遺憾,但是此時此刻的生活是他們基於同病相憐而共同經營出來的生活圈,然而這一切都無法在新建醫療大樓的空間中繼續存在。蘇內閣上週3.15.甫公布的大溫暖旗艦計畫中「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其核心精神「在地老化」與「持續性照顧」,就是希望老人在晚年面對生命中一連串的失落時,能在自己所熟悉的支持體系中,無遺憾地面對自己一生的終結。但是樂生院過去這三年的拆遷過程,要求這些年邁的院民放棄他們辛苦經營、可以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終結時的一切支持,已經對這些老年院民的生活造成粗暴的斷裂與拉扯。蘇內閣一方面宣示效法日本黃金十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另一方面,相同的「在地老化」的老人福利政策在面對這群樂生院民的再安置議題上,竟然無法成為指導原則,成為執政黨在老人福利政策上的最大諷刺。

強迫錯置的老年生活
學界對於在地老化的體認是經由痛苦的經驗學來的。許多老人在進入機構照顧後,雖然設備更好、照顧人力更及時與充足、服務更多樣,但入住三個月到一年內是老人死亡的高峰期。助人專業才警覺到,以往過度強調專業照顧與硬體設備的照顧模式,忽略了老人的主觀感受,破舊環境雖然不堪但有老人維繫情感的記憶,老友陪伴的聊天更是老人內心安慰的來源,這些支持的消失會直接衝擊老人的身心健康,環境的變動對適應力較差的老人而言,往往造成嚴重的衝擊。老年再安置對老人是個危機,尤其安置過程沒有與老人討論協商,再安置的過程必然讓老人更難適應新環境。文獻上稱這樣的再安置(relocation)為錯置(dislocation),是指老人被安置在一個他不願意存在的環境。對於樂生院民而言,老化加上疾病造成的肢體障礙,使他們更敏感於環境的些許變動。過去政府為了搬遷,砍除院民親手種植的老樹、強制院民遷離至組合屋、讓院民長期處於院舍可能被拆除的恐懼,這些都已經遠遠超過一般老人可以承受的極限,更何況是這些弱勢院民!?樂生院民的錯置與國外文獻所談的錯置最大不同是,國外文獻是指老人被助人專業人員安置到養護機構的過程應該要注重與老人的溝通並尊重老人的意願,以提升老人入住機構後的存活率;但樂生的錯置是國家有意地以集體暴力漠視院民的意願,由警察暴力執行安置,以服務捷運所帶來的商業利益獲利者。樂生院保存的議題充分暴露政府面對老化社會的到來,只將老人當作「社會問題」,以照顧服務的提供來「解決」,政策背後絲毫沒有展現對老人的尊重以及老人人權的新詮釋。

看日本如何對待痲瘋院民?
如果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效法日本黃金十年,那就請蘇內閣看看,日本政府是如何安置日據時代同時期在同樣隔離政策被強制安置的痲瘋病人。首先,舊有院舍被保留並規劃成為人權紀念公園,讓後人不遺忘這一群人曾為社會付出的集體記憶。其次,在舊院區旁,重新興建平房院舍讓每個院民擁有個人獨立空間與自主權,院舍與院舍之間比鄰而居,保有鄰里互助的社交空間。樓舍以平房為主,避免造成行動的障礙。很多人不理解為何目前仍住在舊院區的院民為何不住進新大樓?大多數院民都已經辦進去,為何還有少數人堅持不搬?對這些院民而言,他們何嘗不知道新院區的設備更好?在院方以先入住者先挑床位的心理威脅製造院民恐慌競爭的心理,迫使這些弱勢者選擇雖不滿意但卻看的見的服務。這四十餘位院民仍然堅持,這是因為他們要爭取的是自我生命的尊嚴,被社會污名化的人,爭的不是豪宅、金錢的物質賠償,爭的是自己名聲的平反、以及來自國家對自己不當作為的道歉。這群樂生院民要的不多,他們要的是一個保存自我生活方式的家、社會認可他們曾受過的苦難、以及台灣後代子孫對一群人曾如此被對待與活著的記憶。

院民需要的是照顧,不是醫療
新大樓的空間規劃,因為是以現代高樓層建築的醫療設施經驗為藍本,所以與傳統三合院的居住空間有巨大的斷裂。首先,新的醫療大樓的空間規劃想像是以病人的照顧為依據,具有個別性、主動性與社交需求的老人並不是規劃時的想像。新醫療大樓的空間充滿老人不熟悉的科技設備(例如電梯、空調)。由於是由專業人員管理下的集體生活,院民原有的生活自主空間被剝削。由於沒有個人空間,因此生活作息都必須配合別人的集體生活,驟然失去個人空間、卻又有強烈自主權的院民們被置放在相互置肘的空間中。院民間的衝突與緊張是可以預期的。原本可以輕易接觸的大自然被高樓層所區隔,成為只能透過鐵窗看見外在世界的活動空間。如此巨大的改變,無怪一位暫住在組合屋的院民說,這樣他寧可住在組合屋。或許會有人說,樂生院民中有人已經很衰老,需要進住比較保護性的環境。我們同意目前院民之間其健康狀態有其差異,需要不同的居住環境。但我們反對的是,將所有院民都視為需要療養的長期病人,統一納入一種高度侷限性的居住空間中,而不尊重他們的差異性。如果照顧是權利,院民應該參與照顧形式的討論,並被給予一種以上的選擇,來反應他們的差異性。

漠視院民意見的決策過程才是元兇
為何今天局面會演變成樂生院民只有進入與不進入新醫療大樓的抉擇?看似院民的不領情,其實是衛生署規劃安置空間時,對老人需求的不了解以及決策過程中缺乏院民的參與。規劃之前,明明已經答應院民一人九坪大的生活空間,之後又在沒有告知院民的情況下,變更為三棟八層樓的醫院建築,而三百位老人要擠進後棟四至八樓的空間。已近完工時,又以「先進住後,再慢慢修改」來敷衍院民。在這樣不尊重院民的過程後,面對政府一再失信,院民除了消極的拒絕進住,別無他途,這是弱勢者別無選擇的抵抗。此時,不去檢討衛生署將原本應安置院民的十億賠償金,移做興建迴龍醫院之用的錯誤決策,反而來責怪毫無權力的院民造成國家重大工程的延宕。此時,不去檢討衛生署將原本應安置院民的十億,移做興建廻龍醫院之用的錯誤決策,反而來責怪毫無權力的院民造成國家重大工程的延宕。這樣的指責太沉重,這樣的人權歷史太不堪。如果長期照顧真的是蘇內閣的大溫暖旗艦計畫,那麼請在面對樂生院民的老年照顧議題上,讓我們看到國家有意願保障老人接受符合需求的照顧的權利。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回應林萬億對外勞與長期照顧的看法

外勞不是推動長期照顧政策的障礙!
王增勇(陽明大學助理教授、台社社員)

報載規劃長期照顧政策的林萬億政務委員在內政部舉辦的訓練中表示,雇用外勞削減了政府推動長期照顧計畫的努力,並以大安森林公園旁菲傭放任老人一旁聚集聊天為例,說明外勞不是好的照顧選擇。個人以為,這種倒果為因、將外勞視為長照政策要解決的「問題」的論述,其實才是目前政府無法有效推動長期照顧的盲點所在。移民/工現象就像照妖鏡一般,對歐美福利國家的社會權共識形成最大挑戰,它讓我們看見福利國家背後影射的公民權是有界線的,其範圍僅限於有公民身份的人,而排除那些在這片土地上奉獻但沒有身份的外人;它搓破福利國家原先標示的社會共融與團結的假象。真相是,歐美政府得以維持福利制度其實是透過照顧勞動市場的彈性化與去規範化將成本轉移給不被勞動法令保障的次級勞動人力,尤其以外勞為主。換句話說,照顧工作早已經成為全球分工的體系,不再只是個人家庭、或是過內社會群體內部的分工。面對福利制度是建立在對移工/民的剝削上的事實,政府以「外勞不懂本地語言,所以本質上就不適合照顧本國人」、「外勞剝奪排擠我們的就業機會」、「他們只是來賺錢無心照顧老人」的說法把外勞的存在當作「問題的根源」,而忽略雇用外勞是公共照顧體系不足的制度所造成的結果。家庭幫傭利用老人散步時間集結交換訊息,是家庭照顧勞動人際孤立的環境所造成的自然行為,不是菲律賓移工的本質。用種族來認定能否提供好的照顧服務不僅沒有反應事實,也淪於種族歧視之嫌。林政委的發言讓人擔心的是,做為目前福利制度主要規劃者,他以粗糙的「本勞/外勞」二元對立做為長照政策的論述只會阻礙我們更精準地評估長照政策。把降低外勞當作長期照顧政策的目標本身就是個錯誤的決策,但卻是目前民進黨政府的主流想法。諷刺的是林政委是台灣早期倡導社會權與福利國家的主要學者,長期以人權為訴求推動普及式福利的建立,在面對移工/民議題上,人權與正義的價值信念居然不敵台灣人中心的族群歧視思維,讓人失望。

長照政策的目標應該是提供台灣人民在老年照顧上更多具可近性、可負擔的服務選擇,使老人與其家庭的生活品質得以維持。如果政府無法提供合用、適當、可負擔的照顧服務,便宜又好用的外勞自然成為人民在市場上的最理性選擇。人民選擇外勞是因為福利政策讓人民沒有更好的替代選擇,人民選擇外勞是因為勞動政策讓外勞的勞動條件遠低於一般本籍勞工且容易被剝削。外勞好用是政策的結果,不是外勞或是雇主自身的意願。試問:十年長照計畫是否可以讓人民以雇用外勞的相同或稍高的價格雇用可以提供週末與晚上照顧的本籍勞工?如果不行,長照計畫不可能取代外勞。如果外勞不可取代,那政府應該如何創造一個保障受照顧者與外勞雙方權益的環境?那才應該是政策的目標。但以目前長照十年的規劃,政府雖然依照失能程度與經濟狀況提供不同時數的居家服務,但需要長時數的失能者仍將被迫選擇外勞。換句話說,目前規劃案並沒有要讓目前雇用外勞的家庭可以本籍勞工所提供的居家服務來取代,既然外勞照顧的重度失能者並非長期照顧計畫要涵蓋的對象,又何來外勞是推動長期照顧的障礙之說?長照計畫將失能者分三級,重度失能者的界定是一天需要五小時照顧的失能者,而不是外勞照顧的失能者(經醫療團隊認定需要二十四小時照顧者),重度失能者政府補助每月90小時,一般戶需自費4860,每天(不包括週末)可以有四至五小時的服務。如果需要更多時數就要以每小時180元來自費購買,如果將外勞費用(約一萬八)全部拿來買服務,可以增加每月100小時,每天可以增加五小時,共九小時的照顧,但仍不包括晚上與週末。光從經濟角度來看,目前雇用外勞的家庭要改雇本勞的可能性就不高。其次,相較於外勞,本勞比較受到勞動保障。本籍勞工的居家服務是定時上班,時間到就離開,工作項目需要督導評估後同意才進行;家人能做的,服務員不做;家屬或受照顧者如果不尊重服務員,服務可能會被撤銷;而且有許多職場保護的規定,例如不爬高處打掃因為怕服務員跌倒、不提重物因為會造成背部職業傷害。休假比照政府規定,過年加班要加班費。這些勞動保障規定都會讓家屬感到本勞不好用而偏向雇用外勞。如果政府覺得外勞是推動長照計畫的障礙,那政府應該提高基本工資、允許外勞組織工會、允許外勞更換雇主、將外勞納入勞基法保障並加強勞動契約的落實,讓台灣民眾感到外勞並不那麼「好用」而願意考慮雇用本勞。一方面放任外勞勞動權益被剝削,讓民眾趨之若鶩;另一方面又指責外勞阻礙民眾使用本勞,豈不是相互矛盾的說詞?

當人民被政策迫使去雇用外勞後,政府將雇用外勞看護的家庭排除在申請服務資格,換句話說,政府是將最嚴重的失能者推給外勞,而且不得再申請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導致許多家庭外勞不得正常休假。外勞團體要求開放使用外勞家庭可以申請政府補助的長照服務做為喘息服務,並不是「鼓勵雇用外勞」、也不是「增加外勞的福利」,而是確保外勞在充分休息情況之下,保障失能者與家庭的權益。拒絕雇用外勞家庭申請服務懲罰的不僅是外勞,更是失能者與其家庭。雇用外勞的家庭因為雇用外勞而被剝奪接受政府保障最低生活水準的公民權。從劉俠事件開始的一連串外勞攻擊雇主事件不就是這樣政策造成的後果?家庭外勞的困境在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中隻字未提,只要求勞委會嚴格把關。當政府對已經在照顧台灣人民的十三萬家庭外勞以及失能者家庭撒手不管的同時,沒有深切自我反省制度的缺失,反而責怪人民都使用外勞而不使用政府規劃的長照服務,以受害者作為自己政策無能的脫責藉口。這已經不是台灣人中心的種族歧視思維而已,而是掌權者慣用的製造人民對立的分化手段。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個人履歷

王增勇 Frank Tsen-Yung Wang
email: tywang@ym.edu.tw
tel:2826-7181;fax:2820-1885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B.S.),1982-198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MSW),1988-199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博士(Ph.D.),1994-1998

現職: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同意函陽人字第0950003635號文)

得獎紀錄:
2007 Fall 國科會補助學者國外短期進修;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工學院訪問學者
2007 陽明大學醫學系九十五學年度學生網路教師教學意見調查之優良教師
2007 加拿大研究獎學金(2007 Canadian Studies Scholarship) by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anadian Studies
2000 Summer 加拿大政府馬偕獎學金訪問學者(2000 Mackay Canadian Study Scholarship)
1997 - 1998 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生獎學金(Ontario Graduate Scholarship) (全系評審推薦得獎名單第一名)
1997 - 1998 多倫多大學研究生獎學金(Open Scholarship)
1994 - 1997 教育部民國81學年度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學門留加公費生

經歷:
1993 - 1994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秘書長
1992 - 1993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 秘書長
1991 - 1992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 副秘書長 (推動受刑人家屬服務並接受台北市政府委託辦 理低收入戶老人殘障居家服務)

相關專業服務經驗:
2008--至今 台灣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第七屆理事長
2007---至今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第一屆副董事長
2007---2008 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
2007---至今 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第六屆委員
2007---至今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常務理事
2006---至今 行政院原民會原住民合作社發展委員會委員
2006---至今 台灣露德協會理事
2005---至今 移民/工行動聯盟顧問
2005---至今 台灣社會政策學會理事
2005---至今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第二屆理事
2005---至今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第九屆理事;教育訓練委員會委員
2005---2008 台灣醫療行動聯盟(iACT)理事
2004—至今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顧問
2004—2006 行政院勞工事務委員會外籍勞工政策諮詢小組委員、副召集人
2004—2008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
2004—2007 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第五屆副理事長
2004—2006 高雄市政府老人福利促進委員會 委員
2003---2005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第八屆常務理事;立法倡導委員會召集人
2003---2005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第一屆理事
2003---2004 嘉義基督教醫院嘉義市居家服務中心督導
2003—2004 台北市政府第三屆社會福利委員會委員;原住民福利工作小組召集人
2002—2006 台北市政府長期照顧委員會委員
2002—2004 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諮詢委員
2002—2006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管理委員會委員
2002—2007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
2001—2003 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第四屆理事長
2001---2002 台北縣新店關懷站指導老師
2000---2002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第七屆常務監事;立法倡導委員會召集人
2000 行政院災後重建會社區重建委員會 委員
2001—2002 台北市政府第二屆社會福利委員會委員;老人福利工作小組召集人
2001---2002 台北北投國軍醫院精神障礙者社區就業方案督導
1999—2001 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第三任理事長
1999—2002 南投縣政府社會局災後生活重建諮詢顧問
1999—2001 高雄市政府老人福利促進委員會 委員
1998--2000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老人服務中心(北投、松山、大安) 專業督導
1997---2006 天主教台北教區露德之家愛滋病中途之家 諮詢顧問
1999—2000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第六屆 副秘書長
1995夏 創世基金會 顧問: 失智老人服務之方案規劃及員工訓練
1993夏 民間版老人福利法修正案 起草人之一
1992--1993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常務理事暨教育訓練委員會召集人
1990--1992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 副秘書長
1991--1994 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 常務理事
1990--1991 美國紐約市社區心理復健中心活泉之家(Fountain House)實習
1988--1989 美國紐約市精神病患街友住屋發展計劃(Access)實習
1982—1985 台大光啟社山地服務隊

校內服務:
2002—2007 圖書館委員
2001---至今 研究生導師

邀請國外學者蒞校演講
2008.5.27-6.9. Eric Shragge,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Community and Public Affairs & Director, Graduate Diploma in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cordia University. Workshop on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ritical Perspective.
2006.10.10 Roxana Ng, Professor, OISE/University of Toronto, Workshop o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in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
2005.5.19 Sheila Neysmith, Professor,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 Norah Kea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 Ecology, University of Alberta, Daniel Lai, Alberta Heritage Health Scholar and a social work professor,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Calg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men’s Care: Family, Community and State.
2004.11.15-21 Professor Kathryn Church, Institute of Disability Study, Ryason Polytech University. Taipei 2004 NGO Forum.
2004.11.23 Dorothy Smith, Professor Emeritus, U. of Toronto.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nd Social Welfare Practices.
2003.10.28 Professor Sheila Neysmith, DSW,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 of Toronto. Shifting Funds and Shifting Responsibility in Health Care: A look at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2002.6. 4. Professor Ernie Lightman,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 of Toronto. History of Canadian Welfare State.

相關學術經驗:
2007 規劃並執行 九十五年大專校院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台灣生命教育學會主辦,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中心協辦,教育部補助,2007.3.17-3.18,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
2006 規劃並執行 「原住民社會福利政策總體檢」研討會,中華民國至善社會服務協會主辦,台北市原民會補助
2005 規劃並執行 「女性照顧:國家、社區、家庭」台加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主辦,內政部補助
2004 規劃並執行 「台北2004年NGO論壇」,導航基金會主辦,台北市民政局補助,2004/11/15至2004/11/19
1998 – 2007 私立慈濟大學社工所兼任助理教授
1998 – 2000 私立實踐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1993 規劃並執行 「社會福利民營化」 研討會, 台北市政府委託
1993 歸劃並執行 「愛滋病與社會工作 」研討會,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社工專協執行
1992 規劃並執行 「國際老人照顧社區化」 研討會,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
1990 - 93 東吳大學社工研究所 ,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 ,及輔仁大學社工系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督導
1989 - 9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政策教授Sumner Rosen擔任Fullbright教授客座東吳大學期間助教與研究助理 (比較醫療政策及勞工經濟)

研究計畫:

1. Team member. Beyond the Weekly Bath - Building 21th Century Community-based Care Policy (1998-2001). U. of Toronto, Canada. Funded by SSHRC. CA$117,000.
2. Team member. Working carers and caring workers:making paid employment and care responsibilities compatible? (2008-2011) PI: Teppo Kröger, 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Finland.
3. 主持人。高齡化與少子化福利國家與照顧政策:家庭照顧者就業與照顧工作共容與永續發展--原住民婦女工作與照顧共容?社區經濟發展的可能貢獻。(I)。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畫,編號: NSC97-2621-M-010-004。研究期間:08/01/2008-07/31/2009。金額:397,000。
4. 主持人。原住民社會工作者知識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科會三年專題研究計畫(96-98),編號: NSC96-2412-H-010-001-MY3。研究期間:08/01/2007-07/31/2010。金額:2,619,000。
5. 計畫主持人。2007年「國際援助:兩岸人民的另類互動」。台灣社會研究室台灣/中國大陸比較研究的先期計劃補助。03/01/2007-12/31/2007。金額:160,000。
6. 協同主持人。(王宏仁老師主持、張翰璧老師協同主持)96年度教育部顧問室跨領域新興議題及專業教育提升計畫辦公室。01/01/2007-12/31/2008。
7. 外聘諮詢委員會委員。衛生署委託八里療養院辦理「藥癮個案社區追蹤輔導計畫」。
8. 協同主持人。(白裕彬老師主持)大學及專科院校新移民與健康相關課程現況調查與核心課程規劃。教育部顧問室,九十五年度跨領域新興課題先導試辦計畫。06/01/2006-12/31/2006。金額:810,000
9. 計畫主持人。2006年「臺北市受暴婦女後續生活重建之行動研究-以內湖陽光廚房為例」。編號:108388。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性別議題研究案。03/01/2006-12/31/2006。金額:80,000。
10. 分區實驗據點推動委員。2006年「建立台灣社會福利工作人才養成模式」實驗計畫。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執行。01/01/2006-12/31/2006。
11. 研究主持人。2006年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報告。中國人權協會委託。09/01/2006-12/31/2006。
12. 協同主持人。(周立德教授主持)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國科會三年(95-97)整合型研究計畫:95SLS-08-95-97。NSC 96-2627-E-008-001。金額:5,000,000
13. 協同研究主持人。高雄美濃文化造鎮研究案。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主辦,高雄縣政府委託。金額:4,000,000
14. 研究主持人。2005年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報告。中國人權協會委託。09/01/2005-12/31/2005。
15. 研究主持人。我國長期照顧服務輸送規劃研究。行政院內政部94年度我國長期照顧制度規劃研究委辦案。研究期間:07/01/2005-12/31/2005。金額:2,000,000
16. 研究主持人。2004年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報告。中國人權協會委託。09/01/2004-12/31/2004。
17. 研究主持人。原住民婦女觀點的家庭暴力服務體系。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4-2412-H-010-002。研究期間:08/01/2005-07/31/2006。金額:492,000。
18. 研究主持人。原漢通婚家庭暴力婦女的復元經驗。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3-2412-H-010-001。研究期間:08/01/2004-07/31/2005。金額:479,200
19. 研究主持人。(周月清老師協同主持)建立女性照顧負擔評估指標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研究期間:03/29/2004-12/31/2004。金額:900,000
20. 共同主持人。(鴻義章教授主持,胡勝川教授協同主持)原住民部落災後醫療與社會復健模式之現況及其需求調查之研究(Research on the state Model and its needs of Disaster Medicine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of Aboriginal Communities)。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究期間:02/01/2003-12/31/2003。
21. 研究主持人。台北市原住民家庭暴力現況及影響因素之探討。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研究期間:04/01/2003-12/20/2003。金額:880,000
22. 諮詢顧問。「精障病人工作訓練模式與成效分析」行動研究。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研究計畫。研究期間:01/01/2002-12/30/2004。
23. 研究主持人。社會工作者與體制的對話。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1-2412-H-010-002。研究期間:08/01/2002-07/31/2004。90年438,600;91年433,200,共計871,800。
24. 共同主持人。(台大城鄉所夏鑄九老師主持,顏厥安、王卓脩共同主持)我國性產業與性交易政策之研究。行政院內政部婦女權益促進會委託。委託期間:08/01/2001-07/31/2002。核定經費:1,426,040。
25. 共同主持人。(University of Calgary, Daniel W.L. Lai 教授主持) Impact of culture on health of Chinese senior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蔣經國學術基金會補助研究,期間:11/1/2001-10/30/2003.
26. 研究主持人。社會工作者專業自覺的初探。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0-2412-H-010-002。研究期間:08/01/2001-07/31/2002。510,800。
27. 協同主持人。(廖俊松教授主持)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政策評估及推動模式之研究。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專案研究,編號:900006。委託期間:5/1/2001-2/28/2002。
28. 協同主持人。(孫健忠教授主持,萬育維教授協同主持)建構原住民社會救助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期間:5/1/2001-12/31/2001。
29. 協同主持人。(呂寶靜教授主持,林萬億教授等協同主持)台灣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之回顧與展望。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89-2420-H-004-009。研究期間:12/1/2000-11/30/2001。
30. 計畫主持人。台灣原住民社會工作內涵初探。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89-2412-H-010-003。研究期間:8/1/2000-7/31/2001。586,100。
31. 計畫主持人。「個案管理」在老人照顧服務的實踐困境:服務或管理?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NSC 89-2412-H-010-002。研究期間:8/1/1999-7/31/2000。
32. 共同主持人。(周月清教授主持、陶蕃瀛教授共同主持)天然災害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子計畫:921地震社會工作者災難服務角色與功能評估,編號:NSC-89-2625-Z-031-001。研究期間:8/1/2000-7/31/2001。
33. 共同主持人。(任麗華教授主持)南投縣身心障礙者需求調查。南投縣政府委託。研究期間:4/1/2000-3/31/2001。
34. 計畫主持人。台北市老人日間照顧政策規劃研究。台北市政府委託。3/1/1997-12/31/1997。

發表著作:
期刊論文(peer-reviewed)
Wang, Frank T.Y. & Sheila Neysmith (working paper) Dual Consciousness of Care in the Face of Managerialism: Becoming and Being a Home Care Supervisor in Taiwan.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SSCI,2007, IF=0.667, Rank=0.6363(14/22)】
Yao-Jen Chang, Tsen-Yung Wang (2nd round review) Mobile Context-aware Indoor Wayfind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Special issue on Context-aware Services for Ubiquitous Applications【SCI,2007,IF=0.655,Rank=0.7058(12/17)】
Peng Shu-Min, Chang Yao-Jen, Liu Hung-Huan & Wang Tsen-Yung (recommended for publication) Assistive Technology in a Case Study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王增勇 (出版中)為何我不夠格幫助我的族人?---檢視現有社會福利體制對原住民族的社會排除機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TSSCI】
Herng-Dar Bih, Frank T.Y. Wang and David J. Brennan (forthcoming) Have they really come out: Gay men and their parents in Taiwan.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SSCI,2007,IF=1.236,Rank=0.3666(11/30)】
Wang, Frank T.Y. (2008) When a Social Worker Encounters Cultural Study.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9(3), 495-498. 【SSCI,2007,IF=0.116,Rank=0.8793(51/58)】
Chou, Yueh-Ching, Lu, Zxy-yann Jane, Wang, Frank, T. Y., Lan, Chung Fu & Lin, Li-Chan (2008). Meanings and Experiences of Menstruation: Perceptions of Institutionalized Women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ARID), 21, 575-584.【SSCI,2007,IF=1.725,Rank=0.78(4/51)】
Yao-Jen Chang, Tsen-Yung Wang, Yao-Sheng Chang, Li-Der Chou, (2008). A Qualitative Study of Web 2.0 Services for NGO- 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Services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Illness, Journal of Advanced Engineering, Vol. 3, No. 2, 161-170.
Yao-Jen Chang, Shih-Kai Tsai, Li-Der Chou, Tsen-Yung Wang (2007). An Indoor Wayfinding System Based on Geo-coded QR Codes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 2, No. 4, pp. 71-77. (EI)
Yao-Jen Chang, Shih-Kai Tsai, Tsen-Yung Wang (2007). A Wayfinding System Based on Geo-coded QR Codes and Social Comput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s, Vol. 2, 69-74.
Wang, Frank T.Y. (2007). From Charity to Citizenship: NPOs in Taiwa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17(1): 53-68. 【SSCI,2007,IF=0.000,Rank=0.9655(28/29)】
Chou, Yueh-Ching, Haj-Yahia, Muhammad M., Wang, Frank, T. Y. & Fu, Li-yeh (2006). Social Work in Taiwan: 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49(6), 767-778. 【SSCI,2007,IF=0.407,Rank=0.5517(16/29)】
王增勇、陶蕃瀛(2006) 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王增勇 (2006) 當社會工作與文化研究相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157-159。【TSSCI】
王增勇 (2006)放寬外籍監護工申請之後呢?以「照顧公共化」破除解構「外勞vs.本勞」與「外勞vs.雇主」利益衝突的迷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283-317。【TSSCI】
王增勇、陳淑芳 (2006)充權的理念與應用:以醫院就業輔導員為例,護理雜誌,53(2):18-21。
陳秋瑩、王增勇、林美薰、楊翠娟、宋鴻樟(2006)原鄉的家庭暴力及受暴婦女求助行為之探討—比較原漢之差異,中華公共衛生,25(1):65-74。【TSSCI】
王增勇 (2005) 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小型化?規格化?產業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91-141。【TSSCI】
王增勇 (2005) 國家與社福組織之間的思辯:弱勢者的守護者或社會控制的工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185-187。【TSSCI】
王增勇(2004) 透視專家權力:以台北市居家服務為場域的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3:51-77。
王增勇( 2003) 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143-183。【TSSCI】
王增勇(2003) 社工在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實踐與反思:以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為例。社會工作學刊,9:53-79。(peer-reviewed)
王增勇(2002) 從原鄉經驗看社會救助政策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中央社會文化學報,14:131-166。
王增勇(2002) 建構以部落為主體的原住民家庭暴力防治體系。社會工作學刊,8:51-72。
Wang, T.Y. Frank. (2002). Contesting identity of homemakers: Housewife, worker and daughter?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6,37-55.【SSCI,2007,IF=0.667,Rank=0.6363(14/22)】
王增勇(2001) 我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之初探。社會工作學刊,7:47-73。
王增勇(2000) 南投縣災後生活重建規畫—社區家庭支援中心。護理雜誌,47(5),39-46。

期刊論文(non peer-reviewed)
王增勇(2006) 貧窮的政策建構:污名、家庭論理與社會救助制度,九十四學年度教育專題集刊,頁61-71。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王增勇(2006) 外籍看護工政策省思與芻議,就業安全,5(1):96-102。
王增勇(2000) 加拿大長期照護的發展經驗。社區發展,92:270-288。
王增勇(1999) 台北市老人日間照顧的規畫。社會建設,102,10-33。
王增勇(1998) 西方日間照顧的歷史與重要議題。 社區發展季刊,83: 168-190。
王增勇 (1997) 普及式或殘補式:台北市居家服務政策的抉擇。 社區發展季刊, 80: 225-245.
王增勇(1997) 失智老人日間照顧。社會福利,民國86年12月:5-6。
王增勇(1997.02) 介紹日本藤澤老人養護中心:一個以社區參與為經營理念的老人機構」,福利社會,58 期,頁34-36。
王增勇(1994)美國老人運動回顧,社會福利,民國83年8月:5-6。

研討會論文
Yao-Jen Chang, Yen-Yin Chu, Chien-Nien Chen, Tsen-Yung Wang (2009).Context-aware Task Prompting: Sustaining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MC 2009), January 6 to 8, 2009, in Kunming, China.
王增勇(2008) 往更深處划去:從陳怡吟的書寫看社工的靈性修養。台灣生命教育學會主辦之「2008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28-30日,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演講廳。
Wang, Frank T.Y. & Yu-Hui Lu (2008) Clubhouse as a Site of Social Inclusion for Mentally Ill Persons: The Experience of Easy Hous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5th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elfare Reform in East Asia: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al Chang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Justice. Nov. 4 to 5, 2008, in Taipei, Taiwan.
王增勇(2008)當福利運動進入國家體制之後。台社20週年會議「超克當前知識困境」,2008年9月28-9日,台北:世新大學。
Wang, Frank T.Y. (2008). The Limits of Market in the Management of Migrant Household Worker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Globalizing Nursing and Care: Discussions Over Foreign Workers’ Entry into Japan’s Labor Market. By Kyushu University Asia Center. 8-9 March 2008. Fukuoka International Hall in Fukuoka City, Japan.
蔡宛庭、王增勇(2008) 非營利組織介入都市原住民幼兒教育的行動反思。「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2008年全球非政府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3月6-7日,台中:南華大學。
Yao-Jen Chang, Yen-Yin Chu, Chien-Nien Chen, Tsen-Yung Wang (2008). Mobile Computing for Indoor Wayfinding Based on Bluetooth Sensors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to be presented in ISWPC 2008, Greece, (EI)
Yao-Jen Chang, Hsin-Yu Hsu, Tsen-Yung Wang (2008)."Nonprofit Housing Services using Web 2.0 Mapping Tools" to be presented in WWW 2008, Beijing China. (EI)
Yao-Jen Chang, Tony Liao (2008). Performance Study by Simulations of Intersection Location Service Compared to Two Location Service Algorithms for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in Metropolitan Environments, SimuTools 2008, Marseille, France. (EI)
Yao-Jen Chang, Chien-Nien Chen, Li-Der Chou, Tsen-Yung Wang (2008). A Novel Wayfinding Systems Based on Passive RFID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Proc. Pervasive Health 2008, Tempere. (EI)
Yao-Jen Chang, Tsen-Yung Wang, Shi-Kai Tsai (2007). Wayfinding Systems Based on Geo-coded QR Codes and Social Comput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ICCIT07). November 21st ~23rd 2007. Gyeongju, Korea. (EI)
Yao-Jen Chang, Tsen-Yung Wang, Shi-Kai Tsai, Yu-Chia Chuang (2007). "Action Science Approach to Experimenting Nonprofit Web 2.0 Services for Employ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Impairments" 2007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cial Media Analysis in conjunction with ACM/IEEE Web Intelligence 2007. (EI)
Yao-Jen Chang, Shih-Kai Tsai, Tsen-Yung Wang (2007). "A Novel Wayfinding System Based on Geo-coded QR Codes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presented in 9th International ACM SIGACCESS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Accessibility, 2007. (EI)
Hung Huan Liu, Yao-Jen Chang, K. J. Zheng, Tsen Yung Wang, Li-Der Chou (2007). "Testbed of Web 2.0 Services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Illness" to be presented in IEEE TENCON 2007. (EI)
Yao-Jen Chang, Tseng-Yung Wang, Sky Tsai, Yu-Chia Chuang (2007)."Nonprofit 2.0 Web Services-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Services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Impairments" Proc. IEEE TENCON 2007, Taipei, Taiwan, 10/30~11/2 2007. (EI)
Yao-Jen Chang, Shih-Kai Tsai, Yen-Yin Chu, Tsen-Yung Wang (2007). "Social Computing on Online Wayfinding Train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to be presented at E-Learn 2007, Quebec City, Canada, Oct. 15-19, 2007. (ERIC)
Wang, Frank T.Y. (2007). The Making of Migrant Household Worker as Cold-Blood Killer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Society for Social Problem Study (SSPS). Aug. 10-13, 2007. New York, USA.
莊育嘉,王增勇,張耀仁,張嘉惠,劉宏煥,周立德(2007) 非營利組織運用Web 2.0 服務之研究與實現,2007知識社群與資訊安全研討會
吳毓婷、林如卿、張妙如、邱曉菁、王增勇、張錦麗(2007)《與「優點個管」共舞~「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實踐與省思》。發表於「在地發現多元探討—婦女人身安全議題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主辦。2007年8月3日。國立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9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
王增勇、陳姿伶、許玲菱(2007)《供膳做為台灣農村養老文化的再現:以淡水蔡家村保生宮為例》。發表於社區長者關懷照顧研討會,臺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慈濟大學社工系主辦。2007年4月29日。台北,台灣。
王增勇(2006)《為何我不夠格幫助我的族人?-行政官僚體系、社工專業制度與原住民主體性的辯證》。發表於臺北市原住民社會福利政策總體檢研討會,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辦,社團法人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承辦。2006年12月15、16日。臺鐵大樓五樓第一會議室,台北,台灣。
王增勇、王兆慶、杜思誠、范軒昂與老年同志小組(2006)跨越年齡與世代的鴻溝:進行老年同志研究的弔詭。於2006 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多元文化下信任關係的建立—在不確定的年代。2006年12月3日。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台北,台灣。
王增勇、廖瑞華(2006)《進出社區之間的教與學:陽明衛福所與內湖陽光廚房》,2006「建立台灣社會福利工作人才養成模式實驗計畫」總結研討會暨社區工作教育成果交流觀摩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主辦,2006年11月24~25日,慈濟大學,花蓮,台灣。
Wang, Frank T.Y. (2006). Indigenization Process of Clubhouse Model in Taiwan. Paper resented i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Clubhouse in Asia.”. November 1-3, 2006. Seoul, South Korea.
Wang, Frank T.Y. (2006). From Charity to Citizenship: NPO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arity Development. July 5 – 7, 2006. by School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王增勇、郭孟佳(2006)《從烏來泰雅老婦人的生命故事重新解讀原住民家庭暴力》〈科技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77-194,行政院教育部主辦,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承辦,2006年5月19-21日,輔仁大學利瑪竇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peer-reviewed)
王增勇、洪智杰(2006)《從救助到發展的國際援助歷程:中華至善越南教育方案的經驗》發表於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辦「2006兩岸非政府組織學術暨實務論壇」 研討會, 2006年2月24、25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會議廳。
王增勇 (2005)《說故事、作社工》發表於「敘事與社會工作研討會」,民國94年12月15日,台北,國立臺北大學民生校區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
王增勇 (2005) 《照顧倫理對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啟發與反省》〈打造健康台灣:思想的、社會的、醫學人文教育的〉研討會,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國醫藥大學、社團法人台灣社會改造協會主辦,2005年9月30-10月1日,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台中,台灣。
王增勇 (2005) 《居家服務是幫助還是規訓家庭照顧者?》〈女性照顧:國家、社區、家庭〉台加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主辦,2005年5月21-22,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台北,台灣。
施紅圭、王增勇、陳豐偉、劉偉民(2005)。長期收容機構慢性精神分裂病患者父母之照顧經驗。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防醫學院。11月5-6, 2004。
王增勇 (2004) 《「社區照顧」的再省思:服務化?產業化?社區化?》〈台灣的社會福利發展:全球化vs.在地化〉學術與實務研討會,2004年9月24-25日,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2室,台北,台灣。
Wang, Frank T.Y. (2004). Putting community back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disaster recovery.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mmemoration of 5th Anniversary of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by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Sep. 8-9,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Taiwan.
廖瑞華、王增勇 (2004) 《台北市居家服務的知識與權力圖像》。〈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研討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主辦,2004年5月28-29日,台中健康管理學院會議廳,台中:台灣。
王增勇、陳淑芳、陳麗凰 (2004) 《從岩石中長出新芽:市立醫院精障者就業輔導方案的結構性分析》。〈醫療弱勢與社會工作〉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主辦,2004年5月28日,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
王增勇(2004) 《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諮商專業演進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1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
陳淑芳、王增勇(2004) 《從噤聲到發聲—台北市就業輔導員的故事》,〈多元化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2004年2月21日,台北縣政府511會議室,台北:台灣。
李栩慧、王增勇 (2004) 《當基層社會工作者想要作研究》,〈多元化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2004年2月21日,台北縣政府511會議室,台北:台灣。
王增勇(2004)《證照=專業自主?》行動研究社群發展論壇,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主辦,2004年2月4日,NGO會館,台北:台灣。
Wang, T.Y. Frank. (2003). From Good Will to Good Deed: The International Aide Experience of Taiwan Compassion International.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0th ICSW Asia-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8-12 Dec. 2003. The Grand Hotel, Taipei, Taiwan.
王增勇 (2003c)《全球化下台灣社會福利運動前進的空間與策略》。2003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社群、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三十日,台灣社會學會、台灣社會政策學會主辦,政治大學綜合大樓會議廳,台灣,台北。http://tsa.sinica.edu.tw/index.html。
王增勇(2003) 《你的酒癮、我的污名;你的戒酒、我的沈默》。原住民酗酒防治研討會,世界展望會主辦,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六、七日,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台灣,台北。
王增勇(2003) 《社區化或產業化?--以服務做為政策思維的省思》。2003年志業與事業—二十一世紀青年競爭力發展研討會,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辦,民國九十二年八月十九至二十一日,高雄大學國際會議廳,台灣,高雄。
Wang, T.Y. Frank. (2003). Advantages and Constraints of International Aid Efforts in Taiwan—An NGO’s Perspective. Japan-Taiwan NGO Conferenc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March 24-25, 2003, Tokyo, Japan.
王增勇 (2003)《行動研究中指導老師與研究生的相遇》,行動研究方法研討會,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主辦,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台北市NGO會館,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3) 《原住民婦女與家庭暴力社工員的相遇:一個弱勢者保護弱勢者的制度?》2003原住民人權國際研討會(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辦,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五、六日,台灣,台北。
王增勇、洪智杰 (2002)《台灣人道救援NGO之國際接軌與合作—以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為例》,「Love from Taiwan」台灣NGOs與國際人道救援研討會論文集,頁35-40,外交部主辦,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2) 《從原鄉經驗的觀點看社會救助政策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第七屆當代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通事教育中心主辦,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央大學文學院會議廳,台灣,中壢。
王增勇 (2002) 《在專業主義下交出靈魂的社工專業—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人文社會學術的文化轉向研討會,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文化研究學會主辦,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十一、十二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台灣,新竹。
王增勇 (2001) 《以社區為單位的心理復健實務說明與檢討--南投縣生活重建中心經驗》。「九二一」災後心理復健政策與實務研討會,行政院衛生署主辦,中國心理學會承辦, 民國九十年十二月七、八日,行政院衛生署會議廳,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1) 《災區原住民婦女側寫》。原住民婦女福利會議,行政院原民會主辦,山海雜誌社承辦,民國九十年十二月七、八日,台大思亮館,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1) 《建構以部落為主體的原住民家庭暴力防制體系—加拿大經驗》。探討都市原住民婦女婚姻關係研討會,台北市內湖婦女服務中心主辦,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灣國際會館,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1) 《台灣運用行動研究之現況》。敘說與實踐系列工作坊—行動研究專題,行政院衛生署主辦,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承辦,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二日,台北市立療養院,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1) 《社群工作之特殊性及因應之道》。台灣世界展望會都市原住民事工研討會,世界展望會社工處主辦,民國九十年十月十一、十二日,世界展望會總會會議室,台灣,台北。
周月清、王增勇、陶蕃瀛、謝東儒 (2001) 《921地震社會工作者災變服務角色與功能探討》。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行政院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民國九十年九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中研院民族所,台灣,南港。
陶蕃瀛、王增勇 (2001) 《地方政府災後生活重建政策之比較》。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行政院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民國九十年九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中研院民族所,台灣,南港。
王增勇 (2001) 《從加拿大原住民家庭暴力防治經驗看台灣原住民社會工作的實踐》。2001全國原住民健康會議,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主辦,民國九十年七月七日,台大法學院國際會議廳,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1) 《從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看家支中心經驗》。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南投縣政府社會局主辦,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承辦,九十年三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台灣、台北。
王增勇 (2001) 《以災民為中心的災後生活重建需求調查模式》。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前進e世紀」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研討會,2001年1月19-20日,台灣、台北。
Wang, T.Y. Frank. (2000). “Housewife, Worker or Daughter?” Paper presented in the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July 29-August 2, 2000. Montreal, Quebec, Canada.
Yueh-Ching Chou, T.Y. Frank Wang, Frank Tao & T. Shieh. (2000). “Social worker roles in the disaster aid of the Taiwan earthquake in 1999” Poster presented in the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July 29-August 2, 2000. Montreal, Quebec, Canada.
王增勇 (2000)《家庭論述理論的可行性初探----- 視華人家庭為論述實踐》發表於「廿一世紀中國社會工作之發展論文發表國際研討會」。2000年6月21~23日,北京,中國。
王增勇 (2000) 《我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之初探》。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八十八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二000年四月十三日。台灣,花蓮。
Wang, T.Y. Frank. (2000). " Contesting Subjectivities for Homemaker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Sixth Annual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Conference, April 6-8, 2000. Banff, Alberta, Canada.
王增勇 (1999) 《居家服務的規訓機制》。於台中東海大學「關懷全國老人終身教育與獨居照護」研討會,東海大學社工系主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台灣,台中。
王增勇 (1999) 《加拿大長期照護制度。長期照護財務問題各國經驗及台灣前景研討會,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辦,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台灣:台北。
Wang, T.Y. Frank. (1999). A Foucaultian Analysi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Taiwanese Home Care Service. 於 傅科與醫療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ucault and Medicine). 4/14 - 17, 1999. 法國. Caen.
王增勇 (1998) 《誰代表老人發言?--台灣老人福利運動的分析與回顧》於社會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大社會系、創世基金會主辦,1998年 12月 18 – 19日, 台灣, 台北。
Wang, T.Y. Frank. (1998). When Western Case Management meets Eastern Family Culture –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Management in Home Care (個案管理在居家服務之運用). 於American Society on Aging舉辦之第四屆長期照顧個案管理國際研討會(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ng Term Care Case Management).12/ 10 - 13, 1998。美國, 聖地牙哥。
王增勇 (1996) “Privat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in Taiwan” (台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政治經濟分析), 於第五屆北美華人學術研討會. 6/ 28 - 7/ 2, 1996。 加拿大,渥太華。
Wang, T.Y. Frank. (1995).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in Long-Term Care Policy - A Comparative Study”. (老人參與長期照顧政策之比較研究), 於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of Social Work(加拿大社會工作協會)主辦之1995年年會.。加拿大,蒙特婁。
王增勇 (1994)《社工員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定位》, 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之社會工作倫理研討會. 5. 19 - 20, 1994. 台灣,台北。

專書、報告
王增勇(出版中)建制民族誌。楊國樞、瞿海源、畢衡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
王增勇、郭婉盈(2008)建制民族誌:勾勒在地權力地圖的社會探究。周平、蔡宏政(編)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頁27-44。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秋山、王玉馨、郭慧琳譯,王增勇、李瑞金校正(2008)社工質性研究,台北:華都出版機構。Ian Shaw & Nick Gould (eds.)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
王增勇 (2007) 台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知識狀況與學術生產。陳光興、蘇淑冠(編),當前知識狀況:2007年亞洲華人文化論壇。頁267-276。台北,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Adrienne Chambon, A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 (eds.) (1999),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增勇、周月清 (2004) 建立女性照顧負擔評估指標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報告。
王增勇 (2004) 2004年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報告,台北,台灣:中國人權協會。
Wang, Frank T.Y. (2004). Studying Chinese family as discursive practices. In A. Ka Tat Tsang, Miu Chung Yan, & Wes Shera (eds.) Social work in China: A snapshot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merging idea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in Beijing 2000. pp. 251-262.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of Social Work. (peer-reviewed)
許豪沖、王增勇、陳淑芳、陳麗凰 (2003) 精障病人工作訓練模式與成效分析之行動研究。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研究計畫。台北:仁愛醫院精神科工作訓練就業輔導組。
周月清、王增勇、陶蕃瀛、謝東儒 (2003) 社工員在九二一震災中的角色與功能。林美容與劉翠溶編之九二一震災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林美容、丁人傑與詹素娟編之「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論文集」。頁203-256。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籌備處。(peer-reviewed)
陶蕃瀛、王增勇 (2003)地方政府災後生活重建政策之比較。林美容、丁人傑與詹素娟編之「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重建研討會論文集」。頁463-488。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籌備處。(peer-reviewed)
王增勇 (2002e) 原住民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呂寶靜編之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夏鑄九、顏闕安、王增勇、王卓脩 (2002)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之性產業──國家的制度化管理及社會動力。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婦權會。
廖俊松、王增勇 (2002) 生活重建中心政策評估及推動模式之研究。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21ERC-DLR-900-006)。南投: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王增勇 (2002) 建構以部落為主體的原住民家庭暴力防治體系—加拿大經驗。於蔡中涵編之原住民傳統醫療VS現代醫療的對話。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王增勇(2001) 家庭論述理論的初探—視華人家庭為論述實踐。於曾家達、王思斌、殷妙仲主編之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82-29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健忠、萬育維、王增勇 (2001) 建構原住民社會救助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任麗華、王增勇 (2001)南投縣身心障礙者需求調查研究報告。南投縣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王增勇 (2000) 加拿大長期照護制度。長期照護財務問題:各國經驗及台灣前景研討會論文集。Pp.57-78,台灣、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王增勇 (2000) 誰代表老人發言?--台灣老人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於蕭新煌、林國明編之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257-307。台北:巨流。
Wang, Frank T.Y. (1999). Old Age and Resistance: The Subject behind the American Seniors’ Movement, 於 Adrienne Chambon, A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eds.)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pp. 189-21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 (peer-reviewed)
Wang, T.Y. Frank. (1998). Disciplining Taiwanese families: A study of family ideology and home care practic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王增勇 (1997)台北市老人日間照顧政策規劃研究報告。台灣,台北: 台北市政府。
李開敏、王玠、王增勇、萬育維等譯(1996) 老人福利服務。 台灣,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增勇 (1995) 社工員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定位,社會工作倫理研討會錄,頁97-109,台灣,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王增勇 (1994) “居家服務的工作理念”及 “居家服務員的工作介紹”, 於台北醫學院護理系教授盧美秀主編.政大社會系教授謝美娥校閱之居家服務實務與技術. 台灣 台北: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
王增勇 (1993) 1993年台灣老人人權報告, 於 林美挪主編之1993年台灣人權報告. 台灣 台北: 台灣人權促進會.
王增勇 (1993) 社會工作與立法倡導, 於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主辦之全國社福團體幹部訓練營. 台灣 台北: 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
王增勇 (1991) 老人居家服務, 於徐麗君主編之老人志工服務手冊. 台灣 台北: 台北市政府.

對外演講
王增勇2008/09/26《家庭照顧者的政策需求與資源支持》。照顧責任的分擔與性別平等。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辦。國家婦女館會議室,台北:台灣。
王增勇2008/10/28-30《原住民部落的自助自養》。第五屆全國原住民牧靈會議。天主教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發展協會主辦。南投:台灣。
王增勇 2008/09/26 家庭照顧者的政策需求與資源支持。照顧責任的分擔與性別平等研討會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主辦。地點:國家婦女館,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8/08/15 以精障者為中心的精神健康資源分配政策架構平西。【精神病患照顧體系分類評估與轉銜機制研討會】行政院衛生署八里療養院主辦。地點:八里療養院門診大樓一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8/07/25 從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保險的必要性。【長期照護保險實施論壇】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主辦。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8/07/02 志工態度與服務技巧(大陸篇)。台灣聯大2008國際志工集訓。台灣聯大主辦。地點:中央大學,中壢:台灣。
Frank T.Y. Wang 2007/11/13 Re-reading social exclusion via a life story of an Atayal elderly woman. Invited guest speaker by Prof. Adrienne Chambon.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
Frank T.Y. Wang 2007/10/30 Integrating Michele Foucault and Dorothy Smith in research. Invited guest speaker by Prof. Roxana Ng. Department of Adult Education & Consuling Psychology, Ontari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tudy, University of Toronto.
Frank T.Y. Wang 200710/24‘Work’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My work on work. Invited guest speaker by Prof. Sheila Neysmith.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
王增勇 2007/07/31個案利益vs資源守門員。【九十六年度身心障礙福利專業知能研習暨資源聯繫會議(一)】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通報暨個案管理中心主辦。地點:台中市維他露基金會,台中:台灣。
王增勇2007/07/28 《背起你的十字架跟隨我》。與陳尚仁牧師對談「同性戀議題的倫理」。生命教育學分班第三次生活營。地點:衛理女中,台北:台灣。
Frank Wang 2007/6/29 Moderator. Speaker: Ms. Mahenaz Layton, Economic Immigration Specialist of Alberta Provincial Government. Immigration Seminar on Canadian Experiences. By Canadian Taipei Trade Office. Taipei, Taiwan.
王增勇 2007/03/02 從救助到發展:台灣國際援助在越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之「越南田野採訪系列」。地 點: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
王增勇2007/01/10與談人,台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知識狀況與學術生產。文建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台大城鄉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清大亞太/文化研室主辦。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6/12/24與談人,《移民新娘三部曲--中國新娘在台灣》,教育部《人權影展》系列活動,公共電視主辦。
王增勇 2006/11/24「WTO、社會福利與性別」,全球化系列演講,高雄師範大學行政大樓演講廳,女學會主辦。
王增勇 2006/10/30 解構原住民受暴婦女不求助現象。95年度家事調解委員培訓暨研習課程。台灣士林地方法院、灣台北地方法院、台灣基隆地方法院主辦。
王增勇 2006/10/25 健康城市的「社會安全」議題。台北縣健康城市工作坊,台北縣政府衛生局主辦。
王增勇 2006/10/10 建制民族誌工作坊(與Dr. Roxana Ng合作),陽明大學護理館613室,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辦。
王增勇 2006/3/9 專題演講:原住民婦女家庭暴力現象的解讀,亞洲大學社工系主辦。
王增勇 2006/3/2 專題演講:居家服務督導,花蓮門諾基金會主辦。
王增勇、陶蕃瀛 2006/02/24 「基進社工」工作坊,東海大學社工系主辦,台中:東海大學。
王增勇 2005/11/12-2006/01/21《社工人員實務論文寫作工作坊》,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台灣,台北:城鄉會館。。
王增勇 2005【台社論壇】放寬外籍監護工申請之後呢?--以「照顧公共化」破除解構「外勞vs.本勞」與「外勞vs.雇主」利益衝突的迷思。與談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辦,時 間:2005年10月15。台北:紫藤廬。
王增勇 2005/12/01《貧窮的政策建構:污名、家庭倫理與社會救助制度》。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與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專題演講。
王增勇 2005/11/28 專題演講:解構原住民家庭暴力婦女不求助現象,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系主辦。
王增勇 2005《原住民的健康社區介入—以飲酒與家庭暴力為例》。九十四年度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訓練檢討暨觀摩會。2005年10月3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主辦,福華文教中心。
王增勇 2005《老人社區照顧現況及發展趨勢—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5年老人福利論壇。2005年6月24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主辦,台北市市立圖書館總館十樓會議廳。
王增勇 2005《如何有效協力社區發展》。FY05社區產業社工人員教育訓練。2005年6月22-24日,台灣世界展望會主辦,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
王增勇 2005《弱勢病患之人權保障》與談人。從樂生看世界~韓森病患人權國際交流座談會。2005年4月2日,台灣人權促進會主辦,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庭教室。
王增勇 2005 演講《老人照顧做為社區營造的可能》,2005年三月十二日,花蓮慈濟佛教醫院社會服務室主辦。
王增勇 2005 演講《重建部落社區互助精神》,2005年三月十日,台東縣愛德婦女隊主辦。
王增勇 2005 演講《居家服務的展望》,2005年二月二十二日,高雄縣美濃愛鄉協進會主辦。
王增勇 2005 高雄市政府演講《地方政府規劃高齡化福利政策的方向》,2005年二月二十一日,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會議室。
王增勇 2005 「勾引」(Going)漂流社工與社區營造營隊,駐營老師, 2005年二月二至五日,台中縣和平鄉達觀部落。
王增勇 2004/5《社工人員實務論文寫作工作坊》,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2004/10/30-2005/01/08,台灣,台北市NGO會館。。
王增勇 2004 透視專業証照化的權力結構。《凝視「權力」─「非諮商心理師」的開業敘事》研討會,2004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主辦,台灣,台北市NGO會館。
王增勇 2004 檢視台灣女性照顧工作,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演講,2004年10月28日。
王增勇 2004 精神社區復健在台灣的扭曲,2004學年度宗教社會工作系『社會工作專題講座』,2004年10月23日,台南神學院四樓會議室。
王增勇 2004 解構社區照顧:遊走在家庭、市場、國家、專業之間,東海大學社會系演講,2004年10月22日。
王增勇 2004 行動策略規劃。原鄉部落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坊--實務工作者的對話與反思。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主辦,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承辦。中區─9/9-11 南投縣信義鄉---望鄉教會,東區─9/16-18 花蓮縣萬榮鄉---衛生所,北區—10/7-9 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教會。
王增勇 2004 談社區精神復健理念,九十三年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精神復健機構教育訓練,2004年10月1日,台北市市立療養院心湖坊。
王增勇 2004 精神障礙者個案管理服務體系的特色、發展與挑戰。精神障礙者社區個案管理研討會,2004/8/4,台北市心生活協會主辦,台北市市立療養院第一會議室。
王增勇 2004. 《原住民幼童學前教育補助事件》與談人。部落論壇:2003原住民重大事件回顧。小米穗原住民文教基金會主辦,2004年月6日,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新館B1圓形演講廳,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3 圓桌論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研討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辦,2003/10/4、5,台灣大學工學院綜合館國際會議廳。

論文評論
Wang, Frank. May,2nd,2008. Respondent to “E-supervision of an international practicum: From tsunami relief to the ladies of the club” by Dr. Jane Birkbeck.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 cultural Learning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08. by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Taiwan.
王增勇2007/08/03《堅持說出自己的故事》回應人,吳毓婷、林如卿、張妙如、邱曉菁、王增勇、張錦麗之《與「優點個管」共舞~「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實踐與省思》。『在地發現、多元探討』婦女人身安全議題學術暨實務研討會。現代婦女基金會主辦,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9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
王增勇2007/06/29《看著當權者的眼睛,大聲說「不!」》與談人,〈圓桌論壇:自我敘說與社會實踐〉。2007年『教育探究另類取徑:自我敘說與社會參與』研討會。樹德科技大學幼保科主辦,高雄:台灣。
王增勇2007/01/6-7 回應人,《在地人形:集體自我反映與協同探究》圓桌論壇。城流鄉動:2007年文化研究會議。The Eigh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文化研究學會主辦,台灣大學應用力學館,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6 評論施世駿之《Old Age Pens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Retirement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評論人,2006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台灣社會學會主辦,2006年11月25-26日,東海大學社會系,台中:台灣。
王增勇 2006 吳曉棋等之《原住民婚暴個案經驗之初探》。評論人,2006婦女與家庭暴力實務研討會,勵馨基金會主辦,2006年11月18日,師大進修推廣部演講廳,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5 優勢觀點是一種新的技術還是一種典範的移轉?回應人,〈九十四年推動受暴婦女優點個案管理模式〉第一次研討會。大會手冊,頁52-53。台灣社會政策學會主辦,2005年6月17日,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9室,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5 回應沈慶鴻老師的《『向左走、向右走』-- 大陸籍受暴婦女處遇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之倫理困境》回應人,〈全球化下的家庭圖像:社會工供作實務的新思維〉研討會。大會手冊,頁398-399。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2005年2月26日,師範大學教育大樓國際演講聽,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5 回應劉玉儀的《光榮戰役 – 實踐『返家』為重點的兒保工作之行動歷程研究》回應人,〈全球化下的家庭圖像:社會供作實務的新思維〉研討會。大會手冊,頁431。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2005年2月26日,師範大學教育大樓國際演講聽,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4 回應蕭燕婷《同志青少年人際互動的主觀知覺與因應》,第一屆台灣社會工作研究生傑出論文發表研討會,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主辦,2004年12月24日,東吳大學雙溪校區國際會議通B015,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4 回應黃盈豪《社區服務模式: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與林武雄《家庭服務模式:兒福聯盟台中中心》,延續生命的力量~921重建服務模式研討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2004年9月13日,台北市集思會議中心,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4 回應孫一信《社會福利服務從無酬家務勞動轉型為市場經濟的觀察—以未立案身心障礙教養機構為例》,世新大學主辦,2004年5月11日,〈身份、認同與權利〉九十二學年度大學校院學生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4. 《因應SARS社工作專業實習模式的多元化—以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為例》回應人,〈多元化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2004年2月21日,台北縣政府511會議室,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4. 《堅持與鬆動:SARS災變服務社工員角色初探—以台北市社會局為例》回應人,〈多元化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2004年2月21日,台北縣政府511會議室,台北:台灣。

報章雜誌發表文章
王增勇(2008)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經驗的反省,城市中國,30:27-30。
王增勇(2008.10.1.)從樂生療養院看台灣老人人權。教育部人權教育電子報第十一期。http://hre.pro.edu.tw/8-2-1.php?id=19
王增勇2007.3.21.長照十年計畫從樂生開始。醫界聲援樂生原地保留連署行動。http://medforlosheng.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html
王增勇2006.4.8.遺毒論比戴奧辛更毒。聯合報民意論壇。
王增勇2005.10.25.最低工資不該是衡量庇護職場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的標準!蘋果日報論壇,A15版。
王增勇2005.1.27.我們是搬家、不是住院。蘋果日報論壇,A15版。
王增勇2004.12.27.在地老化 留下典範吧!中國時報民意論壇。
王增勇、林萬億 2004.2.8.台灣「社會福利」走過的來時路—愛,把這一切串成花環。中國時報E6版,浮世繪。
王增勇 2003.等待天堂。見證,331:35-37。
王增勇 2002.讓政治的歸政治、福利的歸福利--請讓民間團體繼續陪伴災民。南方電子報,2002.3.21.http://www.esouth.org/sccid/review-all.htm。
王增勇 2002.社福團體與媒體共生結構下被犧牲的案主權益-從徐懷鈺事件探討社會服務倫理。自由時報廣場。
王增勇 2001. 原住民社會服務人才培育。回應人,〈兒童福利政策與福利服務〉國際研討會。內政部兒童局、世界展望會主辦,2001年9月5-6日,天母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台灣。
王增勇 2000.台灣長期照護背後的女性意涵。醫望雜誌,33:66-69。
王增勇 1999.3.22.殘障考生試場在二樓。中國時報15版。

學術期刊審查
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學刊(TSSCI)、中華心理衛生期刊(TSSCI)、中山管理評論(TSSCI)、護理研究(TSSCI)、台灣社會研究季刊(TSSCI)、台灣社會學(TSSCI)、台灣社會工作學刊、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現代社會工作學刊、東吳社會工作學報、台北大學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應用心理期刊、性別與婦女研究、社會與政治哲學評論、護理雜誌

主編
2008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TSSCI)「原住民福利」專輯(進行中)
2005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TSSCI)第59期「激進社會福利」
2006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社工、性別與家庭暴力」

邀請審查與編輯
2003、2004年考試院社會工作師國家考試閱卷委員
2003、2004、2006年加拿大台北辦事處加拿大研究獎學金計畫(Canadian Studies Scholarship)審查委員
2004—至今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
2005、2006年國科會人文社會學科專題研究計畫審查委員
2006 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教育研究所教師資格審查校外委員
2006—2008 香港社會工作期刊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海外顧問編輯

國際合作成果
2008/5/27-6/9邀請加拿大Concordia大學社區事務學院教授Eric Shragge來訪,舉辦批判觀點的社區經濟發展工作坊, Taipei, Taiwan,台北市交通博物館會議廳。

2006/10/10 邀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oxana Ng (OISE/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並共同主持建制民族誌工作坊(Workshop o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Taipei, Taiwan,陽明大學護理館613室。

2005/05/19加拿大學者長期照顧諮詢會議,邀請Sheila Neysmith(Professor,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 Norah Keating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Ecology, co-director of Research on Ag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 (RAPP), University of Alberta), Daniel Lai (Alberta Heritage Health Scholar and a social work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Calgary),陽明大學醫學館三樓會議室。

2005/3/15 下午1:30~3:20 The SARS experience in Canada: Learning from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加拿大抗煞經驗的分享) Jeannette Macey, Senior Epidemiologist, Immunization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ivision (IRID),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2004/11/23 邀請Dorothy Smith, Professor Emeritus, Ontari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演講,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nd its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組織民族誌」與其在社會工作的應用),陽明大學護理館513室。

2003/10/28 邀請 Sheila Neysmith, Professor,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來校演講,講題:Shifting Funds and Shifting Responsibility in Health Care: A look at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健康照護財源與責任的移轉:加拿大經驗),陽明大學護理館613室。
2004/11/15至2004/11/19 規劃並執行 Taipei 2004 NGO Forum,邀請Kathryn Church,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Disability Studies, Ryason Polytech University,導航基金會主辦,台北市民政局補助,台北NGO會館

2002/06/02 邀請 Ernie S. Lightman, Professor, Faculty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來校演講,講題:The History of Canadian Welfare State(「加拿大福利國家的歷史演變」),陽明大學護理館613室。

與加拿大卡加利大學黎有亮(Daniel Lai)教授共同主持研究計畫。(University of Calgary, Daniel W.L. Lai 教授主持) Impact of culture on health of Chinese senior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蔣經國學術基金會補助研究,期間:11/1/2001-10/30/2003.

2000-2004 參與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of Social Work與中國民政學院的教學研究合作計畫,發表專文於《社會工作在中國》與A. Ka Tat Tsang, Miu Chung Yan, & Wes Shera (eds.) Social work in China: A snapshot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merging idea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in Beijing 2000. pp. 251-262.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of Social Work.

論文指導
指導教授
1. 范燕燕 2000 精神病患之主體性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 林梅玉 2001 腫瘤科醫師癌末病情告知之經驗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3. 姚淑文 2001 (與王燦槐老師共同指導)婦女性侵害被害經驗的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4. 簡明山 2002 支持性就業中智障者主體性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5. 官晨怡 2002 (與盧孳豔教授共同指導)代理孕母立法過程之研究--一個不孕婦女之經驗出發。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6. 尹寸欣 2002 社會工作者參與低收入婦女集體創業的行動與反思:以台北市天心社會服務協會為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7. 詹環如 2003 三芝鄉老人健康的文化建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8. 李中玉 2003 扶助體系的解構與再建構—台東家扶中心自立青年的故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9. 林世嘉 2003 從台灣小兒麻痺症根除看衛生體系衝擊與國際衛生參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10. 廖瑞華 2003 台北市居家服務政策的論述分析:知識/權力之觀點。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11. 張雅富 2004 保護令保護婦女?--從受暴婦女與警察的觀點出發。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12. 沈建亨 2004 基層社會工作者集體位置的行動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13. 簡璽如 2004 社工專業眼中的好爸爸現象。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14. 徐森杰 2004 從支持到自助—我與愛滋感染者支持團體的行動與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葉大華 2004 邊緣青少年的工作世界—一個解釋性互動論的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16. 楊惠如 2004 戒治少女的母女關係。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17. 施紅圭 2004 長期收容機構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之照顧經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18. 黃政偉 2005 台灣勞工團體對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抗爭動員分析—以反健保雙漲行動為例。台北:陽明大學。
19. 劉紀能 2005 前精神分裂症者復元行動歷程之自我敘說。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0. 林鳳珠 2005 阿美族男性工作經驗。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李栩慧 2005 公立醫院精神障礙就業輔導員的意識覺醒。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2. 潘佩君 2006 樂生院民面對搬遷政策之主體性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獲得醫療改革基金會第三屆博碩士論文獎助)
23. 鄭舒文 2006 精神障礙者家屬領導者參與社會運動之主體經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4. 郭婉盈2007在生活世界中實踐專業的慢性療養院社工。。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5. 張馨文2007當「我們」同在一起--參與樂生反迫遷抗爭歷程的實踐與反思。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6. 鄭智偉2007同志社工的生命敘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7. 謝育亞2008「我真的錯了嗎?」--居家服務「衝突事件」的建制民族誌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8. 李宜修2008「我不是來打掃的」--居家服務員生命經驗的解釋性互動論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29. 蔡培元2008 我僅僅只是個胖子。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口試委員
1. 沈莉真 (1999)癌末病患及家屬接受安寧療護服務之分析—以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為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2. 陳秋燕 (1999)社區老人參與「社會服務」對其心理社會健康之前驅性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大同之家」為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3. 羅森益 (2001)特別照顧津貼—政策的規劃與實施。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4. 林雪貴 (2000)更年期婦女成長團體經驗之參與式研究。碩士論文,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5. 王文娟 (2001) 智障者手足的經驗。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花蓮:慈濟大學。
6. 許瓊文(2001) 家庭照顧政策之分析—以老人照護問題為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7. 黃靖淑 (2002) 「我的宇宙、妳的世界」--與阿美族婦女相識的旅途對話。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東吳大學。
8. 林文惠 (2002) 社區成年精神病友就業經驗之探討。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花蓮:慈濟大學。
9. 徐楓雁 (2002) 台灣地區社會工作者之倡導實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
10. 陳鈞博 (2002) 歧視、消費者運動與企業家精神:台灣精神衛生體系之現況分析,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11. 黃肇新 (2003) 營造公民社會之困境—921災後重建兩種民間團體的理想與實踐。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城鄉發展研究所,台北:台灣大學。
12. 林瓊珠 (2003) 在醫療體制下形塑病患其主體經驗探討—從三個精神分裂症者談起。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鄧湘漪 (2003) 進出邊境—以台灣某國際援助組織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14. 劉慧冠 (2003) 原住民青少年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研究—以台東縣為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花蓮:慈濟大學。
15. 吳惠淨 (2003) 糖尿病患運動模式與運動醫囑遵從性之研究—質性研究。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16. 游世玲 (2003) 職業傷害致殘勞工復原經驗之探討,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花蓮:慈濟大學。
17. 葉若分 (2003) 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獨居老人需求滿足過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18. 黃梅羹 (2003) 社會心理問題與處遇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預後的影響,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19. 蕭侃容 (2003)知識/權力/主體—以「原住民教育」知識論述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20. 童淑琴 (2003) 高壓力科技工作場所健康促進之行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21. 黃侃如 (2003) 精神醫療社工專業認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孫一信 (2004) 社會福利服務從無酬家務勞動轉型為市場經濟的觀察—以未立案身心障礙教養機構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黃培潔 (2004) 社區發展季刊與漂流社工電子報的論述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陳俐容 (2004) 蛻變與新生—台北縣新莊龍閣社區災後重建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25. 周美惠 (2004) 諮商義工服務對中年婦女生命歷程的影響。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李其峰 (2004) 從憂鬱進入存在:「疾病」經驗的敘事與辯證。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沈志勳 (2004) 中年男同志的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初探,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莊靜雯 (2005) 初探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工作的想像。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廖秀玲 (2005) 駐站原住民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想像—以中華至善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30. 郭孟佳 (2005) 公主變女傭:觀光發展下的泰雅族女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王惠宜 (2005) 中間人與軸承—一個資深社工督導的故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32. 顏邵璇 (2005) 性傾向、宗教信仰、社會運動—以同光教會為研究實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吳彥慶 (2005) 南印度藏人囤墾區僧院之高血壓防治經驗。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國際衛生學程碩士論文。
34. 游彩霞 (2005) 希望的河流—華人企業家參與慈濟志業的經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趙麗玲 (2005) 九二一地震「博士的家」重建過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夏黔薇 (2006) 掙脫父權意識型態的枷鎖—晚晴志工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過程性別意識的轉化與運作。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37. 蕭信彬(2006),共識的形成或想像的限縮?---對於社會問題「社工化」的專業社會學考察。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林琪雅 (2006) 社會工作者在兒少保制度安身立命的故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廖彥彰 (2006) 障礙者環境因素影響社會參與之初探—以肢體障礙者為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40. 趙小瑜 (2006) 家庭照顧體系與家庭協商過程之初探—以失能老人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41. 陳秋山 (2006) 幻見與回歸—一個人道工作者的經驗與自身探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42. 鄭景鐘 (2006) 「獨居老人」概念建構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獨居老人照顧服務方案」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大學。
43. 韋俏玲 (2006) 台北居家失能老人自覺長期照護需求與實際使用服務間差異性的探討。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44. 許婕穎 (2006)一個階級,兩樣情—口述歷史看飯店業產業工人之團結文化與階級認同。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45. 黃嬡齡 (2007) 慢性精神病患治療性社區在玉里的在地實踐。博士論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台北:陽明大學。
46. 李育卿(2007) 績效機構管理下的社會工作實踐:自我民族誌的研究取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吳佳穎(2007)誰鐐銬住了移工?--越南移工在台的勞動狀況。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林姿君(2007)新移民女性對烙印覺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49. 許文川(2007)一條隱晦的鴻溝:看到老人經驗與社區照顧制度間的距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台中:台灣。
50. 王惠娟(2007)一個自我追尋的生命敘說。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台中:台灣。
51. 王芯婷(2007)精神障礙者勞動與生活場域開拓行動~以桃源二村有機農場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
52. 陳慈立(2007)酒的商品化與原住民飲酒行為及其相關健康問題: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分析。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台灣。
53. 王佳琦(2008)徘徊在聽與說之間—一個社會工作學習者在自我與專業間的對話。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大學。
54. 李昶賢(2008)猥褻的療欲。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
55. 蔡士楷 (2008)『實境導航,有障無礙』 無線行動化的社區智慧型空間- 認知障礙者路徑指引系統。中原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台灣。
56. 徐欣佑(2008)精障者工作田野調查與指引輔具科技需求研究中原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台灣。
57. 莊育嘉(2008)非營利組織運用Web2.0社群運算之研究與效益評估--以精神障礙者復健與就業輔導工作資訊系統為例中原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台灣。
58. 陳彥蓁(2008)男性居家服務員工作經驗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59. 黃萃文(2008)入駐自費安養機構老人對其居住環境產生依附感之形成歷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60. 王佩倫(2008)愛在落日餘暉時—單身老年女性親密關係經驗支初探:內涵、發展及其影響因素。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學生學術發表
期刊論文:
葉大華(2005)陷落在募款與案主權益夾縫中,左右為難的青少年福利工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11-216。【TSSCI】
潘佩君、范燕秋(2005)「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的影像紀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 :315-322。【TSSCI】
研討會論文:
蔡宛庭、王增勇(2008) 非營利組織介入都市原住民幼兒教育的行動反思。「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2008年全球非政府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3月6-7日,台中:南華大學。
王增勇、陳姿伶、許玲菱(2007)《供膳做為台灣農村養老文化的再現:以淡水蔡家村保生宮為例》。發表於社區長者關懷照顧研討會,臺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慈濟大學社工系主辦。2007年4月29日。台北,台灣。
陳秋山(2007)走過異域-國際人道援助的經驗與反思。九十五年大專校院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台灣生命教育學會主辦,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中心協辦,教育部補助,2007.3.17-3.18,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
林鳳珠(2006)《阿美族青年都市勞動經驗研究》。發表於臺北市原住民社會福利政策總體檢研討會,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辦,社團法人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承辦。2006年12月15、16日。臺鐵大樓五樓第一會議室,台北,台灣。
王增勇、王兆慶、杜思誠、范軒昂與老年同志小組(2006)跨越年齡與世代的鴻溝:進行老年同志研究的弔詭。於2006 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多元文化下信任關係的建立—在不確定的年代。2006年12月3日。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台北,台灣。
王增勇、廖瑞華(2006)《進出社區之間的教與學:陽明衛福所與內湖陽光廚房》,2006「建立台灣社會福利工作人才養成模式實驗計畫」總結研討會暨社區工作教育成果交流觀摩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主辦,2006年11月24~25日,慈濟大學,花蓮,台灣。
王增勇、郭孟佳(2006)《從烏來泰雅老婦人的生命故事重新解讀原住民家庭暴力》〈科技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77-194,行政院教育部主辦,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承辦,2006年5月19-21日,輔仁大學利瑪竇國際會議廳,台北,台灣。(peer-reviewed)
施紅圭、王增勇、陳豐偉、劉偉民(2005)。長期收容機構慢性精神分裂病患者父母之照顧經驗。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團防醫學院。11月5-6, 2004。
專書:
王增勇、郭婉盈(2008)建制民族誌:勾勒在地權力地圖的社會探究。周平、蔡宏政(編)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頁27-44。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Adrienne Chambon, A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 (eds.) (1999),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專長學科
老人福利、原住民社會工作、社區照顧、質性研究、行動研究

授課科目
大學部(實踐大學)
• 社會政策與立法
• 社會工作思想史

研究所研究法課程(陽明大學衛福所、慈濟社工所)
• 社工文獻評析
• 質性研究(一、二)
• 女性主義研究法
• 行動研究法
• 建制民族誌
• 質性資料分析

研究所專業領域課程(陽明大學衛福所、慈濟社工所)
• 原住民社會工作
• 社區經濟發展
• 老人福利政策
• 傅柯在衛生福利的運用
• 基進社會工作
• 性別與社會福利
• 國際援助(英語授課)
• 精神社區復健
• 衛生福利法規
• 災後重建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