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在藝術中看見精障者
去年九月我回到當初念碩士時實習的機構,紐約活泉之家,這是一個以社會心理模式提供精障者的著名社區復健服務方案。時隔二十年,活泉之家最大的改變是他走出「服務」精障者的服務典範,進入到精障者主導的賦權典範,讓對精障者抱持刻板印象的社會大眾有機會進入精障者的生活世界。就在曼哈頓中城西區的第九大道上,活泉之家為精障者開了一家藝廊,專門展出精障者的藝術創作。
當我與同行的學生又慧專程抽空去參觀之際,兩位中年婦女漫步走進來藝廊,原來他們都是創作者。於是他們開始興致勃勃地跟我們介紹他們的作品,展開了一段我與精障者相遇的歷程。他們笑容中所展現的自信與自豪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藝術開啟這些精障者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我們可以超越社會隔閡或社會關係,而以他們的世界為主,進行交流。
圖中這位婦女他的創作是把他收到的社會福利署的食物券公文剪貼而成,冰冷的公文裡去個人化的語詞,如「案號」、「以下告知申請人有關食物券的申請決定」、「本案法律依據為」,被這位婦女裁減下來,納入畫作中。這個把公文「粉碎」的動作極有意義,或許在現實生活中,精障者對這樣的公文沒有太多反抗的餘地,只能默默接受政府的決定,但「把政府公文剪碎」這個鮮少有人民敢做的事,象徵了他對國家權力的厭惡,拒絕自己的主體被「去人格化」的對待。
這些冰冷的政府公文碎片被他重新拼湊、鑲嵌進入代表生命的花朵、小動物所交織而成的豐富生命景象中,而展現創作者對自己生命的看法,反轉國家與社會對精障者生命化約為「福利依賴者」、「無生產力」、「社會寄生蟲」的負面標籤。
我對他的原創性讚嘆不已,他也對於他的作品能讓一位台灣的教授與博士生稱讚感到自豪。從畫中,我沒看見他是否得到政府食物券的補助,但我相信那已經不那麼重要,因為這個畫作已經昇華的那份公文,無損於他生命的豐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